清朝文坛,有阳湖文派一说,李兆洛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一生以传播学术为己任,将古人的思想凝练于身,影响力巨大,是当时阳湖文派的领袖。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李兆洛的十首诗词,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刻道理。
据记载,李兆洛是现今江苏常州市武进人,他是嘉庆时期的进士,少年时期便熟读四史六经,在星文、历算、地理等等领域也有不俗的功绩。他无不搜集,无不学习,青年走入仕途,中年以教学为己任,热衷于书籍刊刻,随见随刻,是当时常州地区最卓有成绩的学者。
李兆洛对家乡风土人情极为热情,其内心对家乡充满自豪感,搜集各种资料,弘扬自己的家乡,引领家乡文学的潮流。另外,李兆洛又具备杨善之心,并将这一情怀纪录于文献之中,成为后世研究李兆洛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研究其家乡的重要资料。在家乡情感传承方面,李兆洛功不可没。
在李兆洛生活的那个年代,盛行专家之学,而李兆洛特立独行,不拘泥于汉宋的门户之见,他主张“通”学。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上,他主张共通之处,也体现他对“通”学的追求,并将各学科之间有机融合,将思想运用到各个领域之中,在文学上取得不朽的功绩。
在思想方面,李兆洛一生追求“通”学,主张博学与致用,在诸多领域中均有不俗的建树,魏源则称他为“近代通儒,一人而已”,可见他在当时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在学问方面,他主张贯通古今,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治世理念。他提倡研读经史,一定要领会其中的内涵,掌握方法,达到会通的境界,而非生搬硬套。
由于李兆洛曾入仕,他在治世方面也体现了其“通”学的主张。他本着兴利除弊的原则,普惠于民,在农业、水利、教育等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同时将各方面的治理联系在一起,收到很大的成效。这与他博学通才有很大关系,也与实践息息相关,又与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有很大的关系。
在培养人才方面,李兆洛功绩颇丰。他兴办书院,将“通”学融入于教育生涯里,将日渐萧条的书院大肆宣传造势,将书院重获新生。他教诗赋,策论等等,以“通”学为核心制定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实施各种制度,培养了大批人才。
总而言之,李兆洛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一生致力于“通”学的探索,在官场上政绩斐然,在培养人才方面更是做出令人称赞的成绩,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在学术上的造诣与功绩,就是其一生努力追求的写照。
据记载,李兆洛生于1769年10月23日,他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文学家,一生创作出不少的诗作。今天是其252周年诞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十首诗作,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刻道理。
夏循陔广文玻璃泉洗砚图
[清代] 李兆洛
足此一勺水,聊疗季女饥。
怀中紫玉段,持照青玻璃。
仰瞰积铁壁,俯荫离披枝。
勿放墨龙出,惊起巫支祈。
梅关
[清代] 李兆洛
戢山争凑,盘盘路几回。
百寻双堑立,一罅五丁开。
树拔鲸牙出,人争蚁孔来。
路旁余断碣,夫暇剔莓苔。
补瓮图
[清代] 李兆洛
田功未收酒无粕,老瓮多时掷篱脚。
场登新秫黄鸡肥,收拾将来贮桑落。
薛又洲携杖山行图
[清代] 李兆洛
黄海安期宅,青山太白祠。
何如九龙坞,小酌二泉池。
涧畔多瑶草,松根足伏芝。
无因小儿女,却负向平期。
春尽舟中
[清代] 李兆洛
春好何当去,江流底事忙。
莺花非少日,云水正他乡。
宦拙归无计,途长息未遑。
忘机羡鸥鸟,沙上立苍茫。
虞山道中所见
[清代] 李兆洛
支筇出郭望西东,一路人家翠霭中。
容我结趺松屋绿,倩人啜茗竹炉红。
花畦比户编篱隔,涧脉分流凿沼通。
却向密林深箐衣,万千红紫斗春风。
端午偕补金小岩半樗山子光云守之观竞渡遂至海幢寺还过洋商肆楼登海珠寺炮台 其一
[清代] 李兆洛
且泛蒲觞莫放空,莲青藕白荔支红。
星星蜃气兼朝雨,猎猎樯旗飐海风。
苍兕练多金鼓习,岛夷驯久岁时同。
云溪绿柳应无恙,何日听歌画舫中。
端午偕补金小岩半樗山子光云守之观竞渡遂至海幢寺还过洋商肆楼登海珠寺炮台 其二
[清代] 李兆洛
浩荡珠江碧水湾,接连花地启禅关。
一条果市人阗咽,百尺经楼佛空间。
白足有贤思入社,青畦无数当看山。
壁间小记题吾友,可惜斯游未及攀。
端午偕补金小岩半樗山子光云守之观竞渡遂至海幢寺还过洋商肆楼登海珠寺炮台 其三
[清代] 李兆洛
别开邸第馆诸夷,一十三家各斗靡。
窗槛玲珑巢翡翠,轩屏眩转吠琉璃。
铺排景物观殊壮,变易华风事岂宜。
好语吾民守耕凿,祇今圣主贱珍奇。
端午偕补金小岩半樗山子光云守之观竞渡遂至海幢寺还过洋商肆楼登海珠寺炮台 其四
[清代] 李兆洛
列炮周垣控扼存,香台今傍将台尊。
护持狮象珠常定,帖息鲸鲵浪不喷。
拓纛双桓遥隐树,收帆千舶正当门。
风涛咫尺连南澳,著论何人继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