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尤其书画让其奠定独一无二的地位,他便是郑板桥,也叫郑燮。郑板桥将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的创作形式,让其在我国书画史及诗坛独树一帜,标榜千古。郑板桥的诗特立独行,不墨守成规,内容多以社稷民生为主,贴近现实,关注百姓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郑板桥的十首诗作,体会诗文背后的意境,尤其写竹寄情,独具魅力。
如此特立孤行的郑板桥,有没有极为推崇的诗人?当然是有的。他推崇杜甫与陆游,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诗歌能够反映社稷与民生,这与郑板桥的诗作内涵是一致的。他的诗范围广泛,忧国忧民,关乎百姓生活的痛痒,尤其痛恨那些酬赠诗,这是其诗歌创作的精神。他又反对浮华,对辞藻华丽的诗歌极为厌恶,他的诗歌追求的是沉雄之美,而不是表面上的华丽。
对诗歌的追求,也是诗人的追求。他在作品中屡屡提到“养气”,而“养气”又集中体现在读书思想上,他认为读书可以在诗文创作中增加艺术审美修养,加之他极为关注现实,又塑造出诗人的性情,而这种性情则是忧国忧民,以天下百姓苍生为第一位的“民本”性情。在诗歌创作方面,郑板桥还倡导与书画相通,认为写诗之前一定先要有感情,有感而发,并非冲动写诗,其次是不拘泥于规则,不墨守成规,能够散发出诗人之豪气。
值得一提的是,郑板桥的很多诗是诗画各半,诗与画同领风骚;有的诗则是以画为主,诗歌为辅,而诗的唯美与画相映成趣,渲染画的意境;有的诗则是用以解释画,让画蕴含着人性风格,同时孕育着社会内容。总之,郑板桥的诗洒脱、有创新的风貌,诗画相契,因画生情,借题喻意,由于诗歌的作用,让画具备生机勃勃的人格风格与多重的意境。
另外,郑板桥的诗还具有超旷不群的意趣,让画赋予生命力和人格化,让其画物灵性十足,神采飘逸。再有,他的诗又有微言大义、举足轻重的诉说深沉历史的幽思,此种意境是其他时代诗人无法比拟的。还有,郑板桥为官作画,一脉相承,将体恤民情的高尚品德融入于对竹的赞美上,让艺术更加高远,又体现出时代感和现实感,这也是诗人的内心价值体现和高尚人格的体现。
众所周知,郑板桥的诗书画以“狂怪”著称,是性格所致,也是真情流露,也可以体现其性情之真。他是把自己所想,所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思想,直言不讳的写出来,让人能够感受诗人的“真气”,而真实、现实,能体现国计民生的内容也让其诗文体现出“真意”的特色。形象生动的题画诗,别具一格,又富含浓重的“真趣”的意味。总体来说,郑板桥的诗具备诗人情感的“真气”,内容上的“真意”,写作方面的“真趣”,三个“真”让其诗歌具备浓重的特色,深受后辈人喜爱。
虽然郑板桥的书画是最为名满天下的,其诗作被书画成就所掩盖,但其诗歌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感,而且其反应民生的诗作影响力巨大,而写竹诗更是意境唯美。据记载,郑板桥于1693年11月22日出生,今天是他328周年诞辰,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十首诗作,体会文字背后的魅力与真实感。
竹
[清] 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道情
[清] 郑燮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
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
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
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题画兰
[清] 郑燮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兰
[清] 郑燮
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
竹枝词
[清] 郑燮
几家活计卖青山,石块堆来锦绣斑。
薄暮回车人半醉,乱雅声里唱歌还。
竹枝词
[清] 郑燮
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
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
题画竹
[清] 郑燮
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
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渔家
[清] 郑燮
卖得鲜鱼二百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画菊与某官留别
[清] 郑燮
进又无能追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
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